能源转化与存储材料济宁市重点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4-03-15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能源是国家以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中国责任和中国决心,也为我国能源发展的相关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线图。

能源转化与存储材料济宁市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济宁市资源优势,结合济宁市传统能源、新能源、新型材料的产业特色,注重化学,化工,材料学,物理学等学科优势,重点在碱离子电池(锂,钠,钾)、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电极材料与器件、清洁能源-电解水制氢催化材料等进行开发与应用实现能源转化效率的提升和催化转化产物的选择性优化,揭示新型的能源转化和纳米催化过程机制,为相关学科的关键理论创新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提供有特色的解决方案和智力支撑,服务领域包括电池材料,节能新材料、能源新材料、碳减排与碳中和等领域。本实验室围绕能源转化与存储,主要开展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储能新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围绕当前碱金属离子(锂//钾)电池和锂硫电池中电极材料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通过建立有效的穿梭屏障、优化活性成分在导电材料中的分散,提高活性位点和活化基面的密度,以及调控界面的类型等,设计和制备出具有不同化学组成和结构的多酸/多酸基的复合纳米材料,研究他们作为电池电极材料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反应机理,通过提高电子、离子传输的同时缓解体积骤变的问题,最终寻求电化学活性高、循环稳定性好、容量大、倍率性能高的电极材料,为新型高性能电池电极材料的研制和开发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2光催化金属偶联反应机制理论研究。研究光氧化还原铱/钯协同催化氧化偶联环化反应的机理,通过理论计算确定最有利的钯催化循环,揭示光敏剂和氧气在钯催化剂氧化步骤的作用;针对光氧化还原铱/钯协同催化醋酸烯丙酯还原偶联反应,比较零价钯活化醋酸烯丙酯的SET和氧化加成模式,以及偶联过程的内层和外层机理,确定最优反应路径。探索光/Pd(II)-CDC协同催化CH芳基化反应的机理,对比Pd(IV)Pd(III)的还原消除过程,比较歧化反应和归中反应,研究Pd(II)-CDC分子结构,建立反应机理模型。总结氧化、还原、交叉偶联三类反应中钯催化循环的共性和区别,探索影响钯氧化态的关键性因素,如钯自身性质、氧化还原环境、光敏剂等,凝练影响因素作用规律,以期为后续的实验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此外,重点关注光循环和铜催化循环的具体路径,总结铜催化循环中活性催化剂的特点,比较光/金或光/铜协同催化偶联反应机理的异同。由于光/钴协同催化体系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也将选择代表性的反应进行计算,重点比较钴和镍在光催化反应中的异同。

3新型金属磷化物基电催化产氢材料的研究开发。为解决当前电解水制氢催化剂价格高,效率低,稳定性差等缺点,本团队通过组成调控,结构优化构建新型非贵金属磷化物基电催化剂。探讨改变材料的组成、合成温度、合成时间及不同测试条件对析氢性能的影响;并利用理论计算寻找这类催化剂的最佳活性组合,研究催化机理,为高效稳定的析氢电催化剂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应用参考。

4导电聚合/铁基复合光催化材料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具体包括:导电聚合物插层层状铁基化合物的构筑及光催化性能研究。设计合成导电聚合物插层FeOCl纳米片,利用导电聚合物加速FeOCl层间光生载流子快速传输。利用插层结构增加接触面积,将光生电荷快速转移到催化剂表面,实现优异的水分解制氢气、CO2还原、水污染治理性能。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合实验表征对催化机理进行研究,建立从微观物理量到宏观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② Z型机制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器件。具有Z型反应机制的功能复合纳米材料具有最高的光生电子空穴对分离效率。根据光催化的作用机制,以理论计算为指导,构建出具有Z型反应机制的聚合物/铁基复合光催化材料,使其在太阳光下具有优异的产氢性能、CO2转化性能和污染物处理性能。利用分子模拟构建不同半导体的界面结构,以此为理论支撑,指导实验合成,并构建二维复合转化膜和三维气凝胶光催化器件。

5贵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可控制备及其催化应用研究。以贵金属纳米晶普适合成方法学为基础,发展在组分和结构特征上具有新颖性的金属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方法,重点探索金属间化合物纳米晶的合成机理;从纳米催化剂的结构、化学组分等特征与其催化性能的相关性出发,针对当前贵金属纳米催化剂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将贵金属纳米晶的可控制备研究与纳米催化性能改善有机结合,推动催化剂活性、耐久性和产物选择性的精准调控;同时利用支撑材料纳米晶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特性和表面增强拉曼信号变化来研究电催化反应中的催化反应动力学和反应机理,将为纳米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提供理论指导。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